中新社呼和浩特7月3日電 題:草原新牧民的新生活
中新社記者 張瑋
進入仲夏,內蒙古草原泛起青綠,牧區深處迎來夏忙時節。
在呼倫貝爾市新巴爾虎右旗克爾倫蘇木(蘇木,蒙語,意為鄉鎮)芒來畜牧專業合作社種羊基地內,“80后”“米書記”忙得不亦樂乎。5月中旬開始,他就為母畜和羔羊打耳標、采集個體數據、拍身份照片……
2019年,芒來成立了新巴爾虎右旗第一個股份制合作社——芒來畜牧專業合作社。說起連續兩年分紅達到300多萬元(人民幣,下同),米吉格道爾吉眼睛笑成一條縫。
米吉格道爾吉2006年大學畢業后回到家鄉,當時,芒來是遠近聞名的貧困嘎查(蒙語,意為村),戶均年收入不足4000元。
2012年,米吉格道爾吉開始擔任芒來嘎查黨支部書記,帶領牧民轉變靠天養畜、逐草而牧的傳統生產方式,走出一條新的致富路。
創立種羊擴繁基地行之有效,接羔率從過去的50%逐步提高到90%;建立青貯飼料基地,解決了上萬頭牲畜冬季飼草不足的問題;成立家庭牧場,開始探索發展家庭生態旅游經營模式……
夏季到來,新牧民達西和妻子陶陶可以把“直播室”搬到氈房外了。
1200畝左右的個人草場上,挺立著3個蒙古包,兩個“臥室”,一個“客廳+廚房”,這便是達西的家。
“我家的草原很大,出了草原的地方都是遠方。”達西的個性簽名如此“豪橫”。
與大多數“90后”年輕人選擇去看外面的世界不同,年輕的達西在2014年大學畢業后,毅然回到草原。“外面的城市需要建設者,傳承游牧文化同樣需要人手。”
從小在牧區長大的達西,早已習慣了一年四季都住在蒙古包,身邊是牛、羊、駱駝的日子。回到草原的他用視頻將自己的游牧生活記錄下來。
2019年底,達西因在社交媒體上記錄自己的游牧生活一炮而紅,粉絲量近400萬,視頻獲贊量超6000萬,從此開啟與“遠方”世界的視頻連接模式。
打開達西的社交賬號,放駝、接羔、鑿冰化水、制作美食……愜意的草原生活羨煞旁人。
如今,除了學習游牧民族文化,達西還經常跟父親學習做牛具、馬具,陶陶則跟女性長輩學習制作蒙古袍、帽子和靴子。
兩年前,“00后”大學生哈斯爾趕時髦,開通了視頻號,記錄草原故事。如今,作品點擊量不乏“10萬+”。
哈斯爾是“很早就見過世面的草原孩子”,在高中時代曾作為學生代表赴日本交流學習。
出國回來后,他一直在思考,要用什么樣的方式將中華文化更好地傳承下去。
2019年步入大學后,他開始利用課余時間走遍家鄉的草原、森林、湖泊拍攝素材,精心剪輯、調色、配音樂及蒙漢雙語配音……
最近,哈斯爾加入2022年“看中國·外國青年影像計劃”的制作團隊,“與各國青年導演跨越語言界限,向世界展示真實、立體、全面的中國”。
他希望有朝一日也能帶領外國青年走進呼倫貝爾、走進內蒙古,看草原、看中國。(完)